儒只文学网
儒家诚信治学与今世学术诚信建设
发布时间:2018-03-29 14:42
【摘 要】 儒家治学之道是儒学精髓之一。传统社会的士人学子,承袭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以诚信为本,勤学敏求、推原求真,力图在经世之典、圣贤之言中寻得修己安人之学,实践内圣外王之道。这种诚信治学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求真务实,对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二是以德治学,目的是修己安人;三是提倡经世致用,阻挡清谈误国。这一原则对于今世学术研究仍有庞大的启示:治学者要严谨治学,坚守学术道德,遵循学术规范,一方面要强化诚信治学看法,塑立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术评议制度,弘扬优良学风。
【要害词】 儒家;诚信治学;学术诚信
儒家治学之道,是对儒家研习学问的基本原则及详细要领的归纳综合,是古代儒者求真论道,修习心性的途径所在。虽然历代士人学子为学要领纷歧,但治学之道却一脉相承,其基础即是诚信治学。简而概之,就是以诚意正心之法,行格物致知之事,以探寻天道伦常,实践修己安人,最终实现内圣外王的目的。今天,我们当从儒家诚信治学之道中罗致营养、借鉴履历,提倡学术诚信,形成优良学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智力支持。
一、诚信为本:儒家治学的基本要求
1、诚信治学以求道传学
(1)以诚志道。儒家学说是志道之学,其提倡“学而时习之”的目地所在,[1]即是对于真理的追求。孔子说:“士志于道”,[2]其门生子夏则言:“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3]即是说士人学子学习的目的,在于对真理的探索,对于“道”得追求。所谓“道”,其意原本是指门路,后逐渐抽象化,被赋予了强烈的哲学内在,已经不再是人们肉眼所能视察到的详细事物,需要用某种详细的意象举行表现,即是器,故而又有“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语,将“道”形貌为形而上的纪律。
对于“道”的追求,其详细实践,就是“诚”,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4]以为人能够做到“诚”是天的“道”,即天之规则,而成为一个具备“诚”的品质的人,则是人的“道”,即做人的规则。同时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贤人也”,[5]即以为能够做到“诚”的人,不会委曲的为人处世,不用思索就能够言行得体,能够从容不迫的到达中庸的境界,这种人就是贤人了。因此,儒家治学,首先讲求“诚”,究其缘故原由,是对“道”的追求所致。详细来说,就是要求士人学子做到两个方面:
其一,是心怀诚意。所谓诚意,就是要求士人学子们意念要真实无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6]就像是厌恶恶臭的气息或者像是喜欢漂亮的颜色那样自然而为,真实无邪。被朱熹诠释为:“毋自欺也”,[7]即是要求自身品德要真实自然,德性纯正,起点纯正,不是伪装演出,刻意而为之。
其二,行之有“诚”,即是“慎独”头脑。朱熹在《大学》中,将诚意列为八条目之一,并由诚意引申出“慎独”头脑,其用意,乃是用详细的行为尺度,来实践儒家对于“诚”的要求,从而完成对于“道”的追求。所谓“慎独”,朱熹诠释为:“诚于中,形于外”,[8]并以为:“君子必慎其独也”。[9]是以作为诚意的君子,在自己独处时,也能够自然而然的吐露善性,行善行,不至于恶念发生。如著名的“杨震暮夜却金”的典故,面临王密所言“暮夜无知者”,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正而告之,[10]体现出杨震的诚意之念,慎独之行。
(2)以信传学。孔子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1]其意被朱熹诠释为:“作,则首创也,故作非贤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云云”。[12]也就是要求儒家士人学子们承袭“诚”的头脑,对古之圣贤,坚信不疑,用“信”的态度来传习经典,在“信”的基础上,举行研习和生长。在这一点上,冯友兰先生以为:“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世,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厥后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经书原文举行注释而形成的。”[13]从而形成了儒家独占的“以信传学”的传承系统。
所谓“以信传学”,钱穆先生指出:“宋署理学家起,辨异端,一尊儒,然仍是述而不作,唯其述而不作,故不重自创论,自立说,而著书非所重。”,即是要求士人学子们在研习探讨圣贤之言,经世之典的基础上,对于儒家学说举行传承,一方面是要保持对于儒家先贤贤人理论看法的尊崇和明白,另一方面,所谓的“述而不作”,也并非要求机械的移植贤人之论,而是说要在“信”的基础上举行深入明白,并在这种明白的基础上举行分析义理。其尊崇明白的行为被称之为“道问学”,而分析义理的行为则被称之为“尊德性”。
因此,儒家治学,极其讲求训诂考证,即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宽大而尽精微”。尤其是在明清之际,吸收明末王学末流的“言辞骄无实”、“长傲敲诈”、“较之朱氏弥近理而大乱真”的教训,[14]学界经世之潮盛行,清初大儒如张履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颜元等人,皆以治实学著称,尽力阻挡空谈义理。其治学方式,即是追寻孔孟之道,传承程朱之言,提出“祖述孔孟,宪章程朱”的主张,以“居敬穷理是学者学贤人第一光阴”,并“力倡笃行”,重视各种适用知识,如陆世仪有言:“今人所当学者,正不止六艺,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类,皆切于用世,不行不讲。”这种经视思潮越加生长,最终于清中期形成了著名的清代考证学,治学之“基础要领,在‘实事求是’,‘无证不信’”而研究规模,[15]则是以传统的经学为中心,延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等。其时的博学鸿儒如惠栋、戴震、段玉裁等人,皆是考证学人,形成了名噪一时的乾嘉考证学派。之后民国时期崛起的“新考证学”更是继续了乾嘉学派考证训诂之论,怀抱“为真理而求真理”的看法,推行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的作业方式,擅用“穷源毕流、竭泽而渔”的清儒家法,推许“以事实决事实,绝不用后世理论决事实”的致知门径,其治学的严谨求实之风影响至今。 2、诚信治学以修己安人
(1)为己之学。孔子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6]是针对于其时治学存在的问题所发出的感伤,孔子以为,古代圣贤治学的目的是修养心性,造就自己的高尚情操,是为德之道,但其所处时代的学者,却把治学当成一种装饰品,是来伪装自己给别人去看的。因此,孔子主张治学念头要单纯,即要以“诚”为基础,来修“为己之学”。今后,荀子以君子之学诠释“为己之学”的观点,以为其包罗两个条理,一是以修身作为治学之目的,其意自然离不开“诚”;二是“重践履”,即要求治学重视实践,即治实学的提倡,也需要以“诚”为指导。孔安国说:“为己,履而行之,无为人徒能言之也”,其意亦是云云。
就修身而言,孔子说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7]又将教授六艺之术归纳综合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8]是将治学作为彰显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将修身为德列为治学的重要目的。他高度赞叹颜回的高尚情操,当鲁哀公询问孔子门下门生谁是勤学之士的时间,孔子回覆:“有颜回者勤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夭折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勤学者也。”[19]可以想象到,孔门门生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虽各有所长,但究其治学来说,生怕各个都可以说是“勤学”了。但孔子唯一以颜回勤学,这是与颜回的品德分不开的。孔子曾赞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0]堪称孔子对门生最高褒奖。
就“重践履”而言,以北宋二程为代表,系统提出了格物穷理之法来实践为己之学。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实践,来相识外界事物的本质,详细做法是“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领悟处”。朱熹有“主宾之辩”的理论,以为:“知在我,理在物”,即格物致知是我“知”到物“理”那里去印证的历程。而致知的致,就是推致,就是要把心田的“知”推向极致。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格物致知之途,是极其考究诚的,一丝一毫纰漏不得,否则一定有所误差。诚有缺失,则不能够将我“知”正确的印证到物“理”之中,从而也就失去了格物致知的原理。因此,程颐又提出了“敬”的要求,即是要对治学以诚相待,使士人学子实践“为己之学”时,时时苏醒,努力严谨。
(2)授业安人。所谓授业安人,是儒家治学的另一个重要层面。儒家向来讲求内圣外王之道,其“新民”的主张是对于外王之道的经典概况,即是承袭推己及人的头脑,将自身优秀品行,博学多识通报给其他人,如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1]是要求拥有才气的人不应该将才气藏匿起来,消极避世,而是应该传道授业,兼济天下。而这种安人、达人的主张,一定也需要以“信”为其基本,用“信”来调治和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安人之目的。儒家向来在伦理道德上提倡“信”,孔子极其重“信”,论语之中言及“信”之处极多,仅次于“仁”。“信”是儒家伦理中“礼”之道的重要延伸,一方面是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左券关系要得以维系的重要条件。详细到授业安人之中,则有两方面的作用,即模范的气力和约束的气力。
其一,是模范气力。儒家授业安仁,就是要把自身的善性以善行的方式,教授给众人,让其接受,受到教养。那么其条件,则必须是对于道德理念的信服,即对儒家学说的信托甚至信仰。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没有如西方那样较为统一的宗教信仰,儒家不能称之为宗教,但其对于民众的教养作用,也充实使用了“信”的气力,与西方的信仰教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以信仰为导向的流传,极大的扩展了儒家的影响力。一方面,儒家的士人学子们,将自身的优良品行,流传到通俗民众中,其价值理念被通俗民众所信服,其自己的品德修养也被通俗民众所信服。因此在通俗民众中,人们根据儒家的理念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进一步流传儒家的道德价值看法,又一次以自己的行为作为模范,影响更多的人。这样儒家头脑就逐渐被所有人所接受。另一方面,儒家头脑被统治者信服,具有优异品行的儒家士人学子,也就成为统治者所尊重和效仿的工具。故而古代儒家的士人学子们,险些都怀揣着“上致君于尧舜,下救民出水火”的理想,将做“帝王师”看成自己的最高成就。�v史上,也确实泛起了一大批这样功勋卓著的“帝王之师”,如宋代“二程”之一的程颐,明代“三杨”之一的杨博,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天启年间的孙承宗等等。他们都以自己卓越的学识,高尚的品行,深刻影响了其时的政局,其要害所在,即是他们获得天子的信托,甚至崇敬,如万历天子对张居正“霎时离卿不得”。
其二,是约束气力。孔子以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2]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情况相对关闭,职员流动相对较小,意识看法极其浓重。一旦某人失约,则必被其他人训斥和唾弃。失约于他人,也许仅仅是无法于此地驻足,而失约于国家和君主,则将被视为不忠,将面临被正法的风险。所谓“经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信”作为约束人的行为,调治人与人关系的重要头脑,在古代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故而到了汉代,董仲舒将其列为五常之一,与仁、义、礼、智四德并列。而详细到治学方面,以“信”节之,一方面,是不欺己的体现,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力图治学实事求是,坦诚面临,才气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不欺人的体现,力图以自己的真才实学面人,杜绝滥竽凑数。
3、诚信治学以经世致用
“经世”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所谓“春秋经世,先王之志”,但这里的“经世”与儒家所倡“经世”寄义差别,仅做楷模之意。而儒家寄义的“经世”应取于《后汉书・西羌传》当中,即“忘经世之远略”之语。先秦儒家就有经世致用的头脑,孔子以德治国,孟子以仁政治国,荀子以礼治国,即是对于其时政局所提出的详细构建,可以看做是儒家经世致用的最早分析。一样平常以为,从汉代开始,儒家经世致用才作为明确的主张而泛起,主要因素是在于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学说成为了国家施政的重要理论指导,确立了儒家作为统治头脑的至高职位。从而,汉代儒者治学多有经世致用之目的,如司马迁编著《史记》,目的即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没趣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并希望“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俊后世贤人君子。” 历史上,儒家有两次歧出时期,一次是在魏晋之际,受佛、道打击,儒家暗弱,其经世致用的头脑消灭,而修玄论道成为时尚,时人纷纷坐而空谈,以至于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因此,顾炎武说道:“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23]而另一次,则是明末清初之际,王学末流成为时尚,“经世致用”的看法逐步地淡落了,讲学论道取代了从政问俗,其高谈性命,却流于空疏,现实是“言辞骄无实”,“长傲敲诈”,“较之朱氏弥近理而大乱真”。顾炎武将这一时期与魏晋对比,以为:“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24]因此导致了明末民生凋敝,盗寇丛生,朋党毁社稷于内而夷狄掘长城于外,如陆陇其所言:“明之天下不亡于寇盗,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学术之坏以是酿成寇盗、朋党之祸也。”[25]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经世致用,就是“经邦济世之学”,也就是那些能够有利于国家生长的适用之学,即要求士人学子在治学之中,一定要注重现实,实事求是,不能够逃避现实、凭空捏造、坐而论道。云云,就必须以诚信为治学之基础,其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士人学子们,治学要从现实出发,用于面临社会的现实,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如清末之际,面临盛世之后严重的危急,以魏源、龚自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士人学子都对时势给予极大的关注,举行了切中时弊的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革新主张,以力图拯救危局。如龚自珍由公羊学的“升平、治乱、据乱”三世之说延伸出“治世、浊世、衰世”的生长看法,并以为处于“衰世”的中国,应当有更多的经邦济世的人才来解决社会问题,为经世思潮的生长提供了理论基础。魏源则编写《皇朝经世文编》,并撰有《海国图志》一书,成为其时治实学的代表。
另一方面,要求士人学子们,在治学之中要实事求是,不能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甚至窜改文献、捏造数据、剽窃他人。就经世致用的目的而言,其基础的目的就是要适用于社会,故而是一点都假不得的。
二、今世学术研究召唤儒家诚信治学传统的回归
1、�W术研究的影响力空前扩大,诚信治学是学术研究和科技实践的条件
相比传统学术,现代学术研究往往影响力庞大,甚至具有决议性意义。因此,更离不开诚信治学。儒家诚信治学,以诚志道,是对于真理的探索,对客观事实的追求,放之现代,亦是对科研事情最基本的要求。往往,伪造的数据,杜撰的结果,剽窃拼接的论文,凭空臆断的实验,不仅仅会影响个人,更会对社会、对科研事情带来极其严重的结果――学术造假会严重影响相关领域的研究,阻碍科技的生长,同时假科技的应用,在实践中也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如2009年爆出的韩国教授黄禹锡事务。其所作的干细胞研究事情被证明是子虚乌有,但多年来杜撰的相关数据和研究结果,已经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不能霎时之间就被消除掉。因此,只有在坚持诚信治学的条件下,学术研究事情才气够举行,科技实践事情才可以开展。否则所举行的学术研究不外是一场经心部署的圈套,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
2、学术领域涉及利益增多,学术研究需要诚信治学
今世学术研究的所涉及的相关利益增多:
从价值追求上而言,学界始终存在着对于“优先权”追求的争议,即学术研究历程中,研究者对于认可自己的研究结果太过的体贴,以期待自己事情的价值获得认可。对此,儒家则强调诚意正心,考究“慎独”的行为方式,将道德理念置于学术结果之上,以德治学,更注重通过治学来造就人的高尚品行,从而实现对于“道”的追求,而不是一味的希望用所谓的科研结果来证明和实践自己的价值。
从物质回报上来说,一项重要科研结果的降生往往会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显著的影响,而由此所带来的个人回报,也通常是无比丰盛的。儒家治学,虽没有对物质利益表现明确的排挤,但基础目的却并非追求物质利益,而是对客观真理的追求。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对道的追求,[26]是可以不惜生命的,在这种义利观的指导下,也就不会为纯粹的款项利益而“折腰”了。
3、学术权威面临更多挑战,诚信治学有利于维护学术信誉
对宽大的研究者而言,一些权威机构,著名学术期刊,著名专家学者是他们心中的圣地和传奇,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然而近年来一些学术不端的行为,却严重损害了这些学术权威的信誉,使之深陷丑闻风浪之中。如“舍恩事务”中,牵涉贝尔实验室,《自然》、《科学》杂志等权威机构都深陷丑闻之中。对于治学而言,打破权威虽然是好事,但因丑闻而打破权威,却不能被称之为好事。诚信缺失的观点一旦散播来开,再无权威可信的话,学术结果的应证和流传也将受到严重影响。而保持学术权威,就必须讲求诚信,也就需要从儒家诚信治学当中罗致营养。
4、社会浮躁之风有所伸张,诚信治学是优秀学风形成的劈头
社会浮躁之气也是导致学术诚信缺失的重要缘故原由之一。当今社会,生长迅猛,学术研究不停深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但这种快节奏,也使得研究者心浮气躁,使踏扎实实做学问的人少了,急于求成的人多了。学术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些研究需大量论证、探讨才气有所结果。但许多学者无法经受这样的磨练,久而久之,面临自己陷入瓶颈期的研究,再对比其他人的丰硕结果,就会发生严重的心理反差,就会逐步走向邪路。
因此,学术研究,必须停止虚浮学风,形成求实的优秀学风。儒家提倡的诚信治学,可谓是有的放矢,成为优秀学风形成的劈头。昔人治学以考证为重,讲求用事实语言,实事求是,在圣贤文籍中寻真问道。同时,儒家诚信治学中,重视“信”的约束气力,在传统社会,通过信用流传的方式,形成强盛的社会监视气力。这一点,放之现代社会,虽然详细做法有所差别,但其基本头脑依然行之有用,即是建设强盛的评议机制和惩戒机制,强化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监视和惩处,软硬兼施,从而确保优秀学风的形成。
三、今世学术诚信建设的实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事情座谈会上谈到:“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看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要鼎力大举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联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考究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努力向上的学术生态”;“宽大哲学社会科学事情者要树立优秀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这三项详细要求,[27]从社会责任、学风建设、研究者自身道德修养三个层面,为当前学术研究的诚信建设指明晰门路。联合儒祖传统的诚信治学看法,我们以为有以下几条路径: 1、强化诚信治学看法,塑立社会责任感
对于宽大的研究者来说,从事学术研究事情,首先要明确学术研究的价值追求。儒祖传统治学,主要是明确“士志于道”,从而“以诚治学”。这与现代学术研究追求真理不约而同,这一点上,弄虚作假是万万不行的。
与此同时,儒家还格外强调安人之道、经世致用,即学术研究绝不是悬浮在空中的亭台楼阁,应有极其强的使用价值,为社会服务,肩负社会责任。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看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焦点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流传者,以深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民风,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是要求研究者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注重负担社会责任,做真真正正利国利民的学术研究,为国家的生长、社会的前进孝敬自己的气力。
2、完善学术评议制度,弘扬优良学风
学风建设,是确保诚信治学的要害所在。习总书记强调,增强学风建设,要“把软约束和硬措施联合起来”。即是说,对于诚信治学、学风建设,仅仅从道德层面举行宣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古代儒者对诚信治学的坚守和定力,另一方面必须有强有力的硬措施加以牢固,才气确保行之有用。这就需要我们完善学术评议制度。
学术评议制度,是对研究者的学术成就举行审核的重要制度保障,完善学术评议制度,一方面可以杜绝学术研究中的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也可以实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举行惩戒处罚,这是除执法手段之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当前的学术评议制度存在着诸多毛病,例如在评价尺度上,不能够充实思量学术研究的纪律,多以研究结果作为重要审核指标,简朴粗暴,从而使粗制滥造横行,虚伪剽窃成风。在评价主体上,也未能做到完全的公正公正,往往是靠权威、看名声,对一些年轻学者的结果难以展示,部门助长了虚荣夸诞之风。要通过设定终身信誉档案,制定多样化信誉评级尺度;同时将品德作为评议的重要参考尺度;另外举行长时段评议磨练等等。
3、严谨治学,树立优秀学术道德
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治学是举行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儒家强调为己之学,从治学本质上来说,就是自我的修身养性。对今世的研究者来说,从事学术研究,不仅是孝敬国家、造福社会的一种行为,同样也是修养自身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客观天下的探索,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提高个人的学识和修养。而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他人,造福他人的时间,也同样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就此而言,保持学术诚信,是一件纯粹“为己”的事情。但当下许多研究者,却在这一点上执迷不悟,分辨不清。因眼前的小利而放弃节操,在学术研究上不思进取,用尽名堂手段,对学术不端行为毫无羞辱感。一些人甚至到其丑闻被袒露出来,依然言之凿凿,声言清白,无耻水平令人瞠目。因此说,做学问必先树立优秀的学术道德,这既是社会公德,更是个人私德!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A书局,1983.47.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71.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90.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1.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1.
[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7.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7.
[8]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7.
[9]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7.
[10] 范晔.后汉书[M].西安:太白文艺出书社,2006.390.
[1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3.
[1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3.
[1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书社,1996.16.
[14] 姜林祥.中国儒学史(明清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书社,2011,8.197.
[15] 姜林祥.中国儒学史(明清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书社,2011,8.197.
[1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6.
[1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3.
[18]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4.
[19]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84.
[20]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87.
[2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2.
[2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59.
[23] 姜林祥.中国儒学史(明清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书社,2011,8.256.
[24] 姜林祥.中国儒学史(明清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书社,2011,8.256.
[25] 姜林祥.中国儒学史(明清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书社,2011,8.199.
[2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71.
[2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事情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4.html.
【作者简介】
冯振亮(1991.2-)男,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偏向:中国古代史.
成积春(1965.1-)男,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偏向:清史与满族史、政治头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