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只文学网
映照心灵的镜子
发布时间:2018-04-16 18:40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墙上的黑点》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仰面瞥见墙上的黑点并由此引发意识的流动这一历程的形貌,对现实天下、人类生命、战争历史、未来生涯等差别主题睁开了一系列回忆与想象,彰显着迷人的魅力与深沉的哲思。
【要害词】伍尔夫;《墙上的黑点》;意识流;主题内在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谈论家,也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大师,与詹姆斯・乔伊斯配合成为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双子星座。作为小说家和文学理论家,伍尔夫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和刷新者,其以斗胆勇敢的创新实践推动现代小说的生长,她的理论探索与创新进一步牢固了意识流小说的职位。《墙上的黑点》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因其富厚的想象、纷杂的意向而彰显着差别的头脑主题。
一、对现实天下的透视
《墙上的黑点》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揭晓于1919年,是其小说理论实践创新的产物。这是一篇结构细腻形式完善的小说,作者从今年一月中旬仰面瞥见墙上的谁人黑点写起,由此引发心田意识的流动漂移,并运用回忆、想象、推理、演绎等一系列艺术头脑对其举行构想,围绕“墙上的黑点是什么”这一主题,伍尔夫以其富厚的想象回忆把我们带进了20世纪初期的天下,与其说墙上的黑点是一种实着实在的物化存在,不如嗣魅这是一面窥视、映照、剖析人类心灵的镜子。
正如英国大诗人布莱克所说的:“一沙一天下,一花一天堂。”作者以墙上的黑点为切入视角,如一架摄影机一样平常给我们展现了20世纪初期谁人动荡、迷惘的天下。固然这个天下作家运用艺术手段加工处置惩罚过的,因而更能因其人类对现实天下的关注,对生活方式的反思。伍尔夫以“墙上的黑点”为支撑点,由点及面,由面到体,由表象到深层,由历史、现在到未来,众多庞杂纷纭的印象一下子在此云集,增添了小说的内在,到处彰显着对现实天下的透视。意识流小说是对心田做精致形貌的心理小说,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主体。《墙上的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一样平常写作模式,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情况渲染,作者叙述的只有主人公的精神天下。但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种种形貌都是对现实天下的深层透视。
二、对人生无常的喟叹
伍尔夫在小说的开始以为“这个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由此想到了贵妇人肖像、老屋子、火车等,最后以自己的喟叹作结:“唉,天哪,生命是那么神秘;头脑是何等禁绝确!人类是何等无知!”作家在这里着重写了现实的无意和人生的无常――“要是拿什么来和生涯相比的话,就只能以做一个人以一小时五十英里的速率被射出地下铁道,从隧道口出来的时间头发上一根发针也不剩”。现实生涯是快节奏的,人生漫漫好像是永不休止的,一切都毫无章法的存在着,“一切都那么无意,那么恰巧”;好像触手可及却又似乎永远难以到达。小说把生涯的无常展现地云云到位,以此可窥探到所谓理性文明背后的神秘。作者把镜头转移到下世,一系列思索又接踵而至――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语言――至于未来怎样,“我也不知道怎样”,文章以其庞大的张力涵盖了人生的无常和生涯的无意。面临无常的人生命题,作者并没有给出我们谜底。
三、对战争历史的反思
伍尔夫又把墙上的黑点看作“一片炎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继而想到了被埋葬的特洛伊城、罐子的碎片、莎士比亚……作者将镜头拉回了已往也就是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就犹如我们的心灵,它映出别人,也照出我们自己,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继而视察未来。可是,当人们站在敞开的大门外面向内里张望时,“所有这一切的虚构是何等沉闷啊”,这与作者心田盼望的令人愉快的想象思绪竟相悖而驰。在现实中云云,在历史中亦然,“天下会变得何等闷人,何等肤浅,何等光秃,何等凸出啊!”这是伍尔夫对历史的深沉反思――在这样的天下是不行能生涯的。所有的一切好像被禁锢起来,人们处于极大的无自由之中,天下被描绘成一幅凝滞朦胧、死板寂静的图画,人类所谓的“正统”、“尺度”、“规则”、“序列”所约束,犹如机械的玩偶一样平常。
加之1914-1918年的第一次天下大战,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生命、产业损失,更给人类的心灵造成了无法填补的心灵创伤。作者将“墙上的黑点”想象成宅兆,继而想到了古冢、宿营地、白骨、箭镞等,由此可以感受作者对一战的怨恨,对战争历史的深沉反思。兹是伍尔夫在文中转达的又一主题内在。
四、对未来生涯的憧憬
在小说《墙上的黑点》的最后,伍尔夫把流动的思绪转向了大自然,“我明白大自然耍的什么花招――她在黑暗怂恿我们接纳行动以便竣事那些容易令人兴奋或痛苦的头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良好的头脑家卢梭曾提出了“回到自然”的口号,招呼人类回归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伍尔夫提到大自然的平静恬静、宁静协调即对未来生涯的无限憧憬与追求。这个未来差别于沉闷的历史,也差别于无常的现实,而是作者想象中的优美天下。未来的生涯是一派优美的田园式风景:翠绿的草地、清清的河水、可爱的红松鸡、逆流而上的鱼群,淘气的水甲虫,鸣啭的鸟儿……这也正体现出本小说的深刻主题:虽然有大地的凛冽冷气及恐怖的狂风雨,但“纵然到了这种田地,生命也没有竣事”,纵然在战争肆虐的年月,“另有一百万条坚贞而苏醒的生命疏散在天下上。”作者发出了最后的呼吁与呐喊: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会有希望。人类的生命之价值就在于宁折不弯,不停探索不停追求。至此,小说的主题得以深化与升华。
五、结语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为:“生涯是一圈庆幸,一个始终困绕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墙上的黑点》作为作者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既定模式,通过主人公心灵中的瞬间感受与想象、心田运动和意识流动,反映生涯得本质,对现实天下、人生、战争、历史做出了深刻的剖析与评价,亦表达了对未来优美的生涯憧憬这一深刻主题,加之伍尔夫优美的文体诗化的语言,从而使这一部意识流小嗣魅彰显着迷人的魅力。
总之,弗吉尼亚・伍尔夫以自己奇特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清晰地讲明了自己关于现实天下、人类生命、战争历史、未来生涯等的熟悉和理念。在《墙上的黑点》中,作者强调的不是客观天下的真实再现,而是注重人们对客观天下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映射,从而体现“变化无穷,不行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乃坤.伍尔夫作品精炼[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书社,1990.
[2]相龙锋.痛苦与快乐并存的精神旅程――钱上的黑点主题阐释[J].名作浏览,2012(14).
[3]易晓明.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书社,2002.
[4]王化学.西方文学经典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书社,2004.